發現自己,接受自己,是追求更完美的過程

2017-10-04 01:05:36 張佳祺  報導

受訪者:陳靄齡

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,會因為師長簡單的一句話,或是隨性規定的一項作業,就苦惱很久,寫作業寫到趴在桌子上睡著,甚至常常對自己或家人鬧脾氣。小時候的陳靄齡也同樣遇過類似的問題,重視教育的父母也到處幫孩子尋找更合適的學習環境,靄齡說,因為媽媽問的一句話:「要不要轉學?可以不用寫作業喔!」就這樣開啟有別於臺灣體制內的學習生涯。

陳靄齡目前是東海大學音樂系的學生,主修聲樂。國小一年級讀過體制內小學後,就轉入臺中地區第一所華德福實驗教育團體就學,直到國三自己決定參加高中基本學力測驗,並進入體制高中。靄齡回憶起小時候,學習的過程中幾乎沒有考試,但是學會了很多生活知識和技能,國小的作業不會要我們寫字,而是動手做家事。還記得國小時的數學課,原本覺得自己的數學程度很差,但是老師透過玩小商店的遊戲,用貝殼當錢,加減乘除符號變成魔法小精靈等,讓我不會排斥學習,甚至覺得滿有趣的。

從小習慣在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成長,剛考上體制高中的靄齡認為,雖然學習氛圍跟以前相差很多,但是自己並沒有適應不良的狀況。反而觀察到周遭的同學們,並不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?好像都是為了考試才念書的。有一次數學課時,老師突然無預警在上課中考試,其他同學都哀哀叫,但是靄齡從小就養成自己製作「學習課本」的習慣,上課學過的東西回家馬上就會整理筆記複習,原本還以為自己的數學很爛,結果那次竟然得到全班第一名!

靄齡表示,當初上高中之前媽媽曾問:「要不要去上華德福高中?」但是自己想要試試看體制內高中,會不會發生大家常說的適應不良等問題。體驗過高中生活後,我學到了!也體驗到了!於是就聽從媽媽的建議,到宜蘭加入一個華德福體系的高中自學團體。

 

 

我們的學校是農場,教室是穀倉,全班只有16個人,常常會有團體及戶外活動,划船、攀岩、農耕、戲劇等,幾乎都是要同心協力才能完成的事情。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,每年都要去登百岳,在登山過程中,只能往前沒有退路,未來面對困難時,也總是能想起那段經歷,告訴自己要勇敢面對!

現在的陳靄齡面對她最喜歡的音樂和唱歌,依然自我要求很高,從高中的音樂沙龍(house music)啟蒙,就開始自己另外找老師學習,高中的畢業專題也獨自編演了一齣三幕的舞台劇,每晚思考到失眠,但也更確立自己未來要往音樂劇方向發展。考上大學後她發現,其他同學們可能因為從小被壓抑太久,就像脫了韁的野馬,喜歡選擇輕鬆pass的課程,大玩特玩。但是我們小的時候就體驗夠了!也玩夠了!所以上大學就只想專心學習。

漸漸長大,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,可以透過「合作」而非「競爭」,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這句古老的話,以前覺得很俗,但是現在覺得很受用。靄齡說,小的時候因自信不夠很怕別人批評,當時真的希望自己變透明,最好大家都不要發現我,但我也要求自己要把事情做好,不要讓別人有機會在背後評論我。長期的心理壓力下,造成嚴重的失眠問題,但也因為那句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,慢慢調適不要小看自己和別人的能力,讓自己在美好的地方綻放!

一直感受到幸運與支持,是因為家人的力量。靄齡說自己很幸運,因為父母親從小就被逼著讀書,所以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跟自己走同樣的路,就是這種希望改變的力量,才有機會讓我跟弟弟能夠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,也學會和家人用理性開放的方式溝通討論未來生涯。靄齡的爸媽在陪伴自己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,深深感到華德福教育的美好,在兩個小孩都高中畢業後,更在臺中創辦了一所華德福學校,希望可以讓別人的孩子也有機會經驗美好的學習歷程!

廣告專區